陆军主动进攻海军并非常规战术,但通过特定策略和兵种搭配可实现这一目标。关键在于利用火箭炮的超远射程和对舰船的高伤害特性,配合陆军部队的视野开图能力。火箭炮如喀秋莎和龙卷风作为后期核心兵种,需从军团城市获取,其射程优势允许陆军在海岸线对海上目标实施打击,但需注意火箭炮的仇恨优先级为远程>近战,需避免与海军单位直接对射。
实现陆军反制的核心在于战术编队与地形利用。炮兵部队需分散站位,避免集中暴露在海军火力下,同时依赖侦察车或摩托化步兵提供视野支援。攻城车虽对建筑特化,但对舰船伤害极低,不应参与此类行动。陆军阵型应保持120距离以上的后排安全空间,便于火箭炮撤退至敌方射程外。若敌方海军接近海岸,可调动坦克歼击车卡住极限距离进行拦截,但需优先保护火箭炮单位。
情报收集是陆军反制海军的前提条件。缺乏视野的炮兵无法攻击阴影中的海上目标,因此必须部署侦察机或侦察车持续监控海域动态。空军基地生产的侦察机可大幅扩展视野范围,而摩托化步兵的高移动性适合沿岸巡逻。发现敌方舰队动向时,需提前调整火箭炮部署位置,确保其处于敌方舰载机或战列舰主炮射程之外。
资源分配与科技树选择直接影响陆军反制海军的可行性。优先研究火箭炮相关科技提升射程与伤害,同时升级侦察单位视野范围。军团城市的资源共享机制允许快速获取高级火箭炮,但需协调成员避免资源冲突。战时经济策略可短期内提升资源产量,支持火箭炮部队的持续作战。陆军反制海军属于高风险战术,需确保有充足补给和撤退预案,避免主力部队被海军火力包围歼灭。
这种非常规战术对操作精度和战场意识要求极高,通常作为特定地形下的应急方案。陆军缺乏对海军的天然克制属性,成功案例多依赖敌方海军脱离舰队掩护或误入浅海区域。实战中更推荐通过海空军协同解决海军威胁,陆军反制仅作为战术补充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