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隐身机制是无尽的拉格朗日中针对隐身舰船的重要战术体系,其核心在于侦查与火力覆盖的协同运作。游戏中的隐身单位主要通过特殊涂层或电子干扰系统实现战场隐匿,但存在固有缺陷——当进入敌方侦查范围内或发动攻击时,隐身效果会暂时失效。反制过程需依托预警系统提前部署,通过高精度雷达扫描或光学追踪设备锁定目标大致方位,再使用区域封锁战术压缩其活动空间。
反隐身作战的首要环节是建立立体侦查网络。常规舰队需配备SC002量子侦察机等专业侦查单位,其干扰模块能延长敌方隐身系统的冷却时间。当隐身单位进入半径3000的曲率巡航范围时,侦查舰的主动扫描系统会触发接触警报,隐身舰虽未完全显形,但会在小地图显示为模糊信号。需立即调动高速驱逐舰群进行区域压制,利用刺水母防空型等舰载机扩大索敌范围,迫使目标进入交战距离。
火力覆盖阶段需注意武器系统的克制关系。能量武器和脉冲炮对隐身涂层的穿透效果显著优于实弹武器,例如红宝石离子炮的充电特性可抵消部分闪避加成。当隐身单位因攻击或移动暴露位置时,系统会生成持续8-12秒的显形窗口期,集中火力优先打击其动力系统可延长显形时间。部分高级隐身舰搭载的备用隐身模块可能触发二次隐匿,需保持至少两支舰队进行交叉火力封锁。
战术层面建议采用双圈封锁策略。内圈由845航速的驱护舰队构成快速反应部队,外圈部署巡洋舰级曲射火力单位。当侦查系统发现异常能量波动时,内圈舰队通过曲速航行实施拦截,外圈舰队则对预测移动路径进行饱和打击。该体系能有效克制依赖瞬移和伪装的高级隐身单位,但需注意保持阵型间距,避免被隐身舰的电子干扰系统造成连锁瘫痪。
后期作战中,航母舰队的蜂巢守卫者护航艇能显著提升反隐效率。其搭载的广域扫描阵列可使半径1500范围内的隐身单位持续暴露轮廓,配合林鸮A100型攻击机的聚能脉冲炮可实现精准点杀。需注意调整舰队中防空火力的比例,部分隐身单位会携带诱饵弹干扰锁定系统。实战证明,将反隐侦查与区域控制相结合,能最大限度削弱隐身体系的战术优势。